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电力科技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xingtaidere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北邢台“红石村”英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43:12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6">&nbsp;&nbsp;&nbsp; 当地群众,包括本村的和邻村的,都知道英谈这个村名和唐末农民军领袖黄巢有关。原先此村名“营盘”,因黄巢军在此扎过营盘而得名,后逐渐因音近而演化为“英谈”。</font><p><font size="6">  黄巢起义的故事,在邢台和左权两县交界处山区,特别英谈村附近,广为流传。英谈周围一些村庄名字,均和起义军的活动有关。如西山有著名的“黄巢崖”、“黄巢洞”,传为起义军驻扎地。英谈村西的“血流峪村”,即是起义军和官军生死搏击、血流成河的地方。黄巢军黎明抵达的村庄被称为“天明关”。起义军打了胜仗,黄巢和将兵们庆贺的地方,取名“贺将坪”,后演变为“贺家坪”。</font></p>
12#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43:41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font size="6"> 在村民回忆、口碑中,黄巢之后的历史事件,就是明初的大移民了。时间推到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当时中原涌动移民大潮。这个小村,也从山西移来路姓。路姓在此传到了第五代,因外出经商发财了,回家兴庄立业,建立家谱。从那时后,又传承了十几代。路姓还在村后建立祖莹,墓地碑刻林立,大坟都是用青石筑砌的,石雕工艺十分精致讲究。可惜文革中,家谱被焚,墓葬被砸,现在只能在村中偶然见到一些青石残料。四百余年过去了,路姓已发展到六百余口。路姓成为村中最大氏族,占村民九成以上。</font>
13#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44:32 | 只看该作者
<img alt="" src="http://www.xtxcm.com/epaper/ncwb/res/1/20081121/3401227274791837.jpg"/><table align="center"><tbody><tr><td><table><tbody><tr><td></td></tr><tr><td></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tbody><tr><td></td></tr><tr><td></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tbody><tr><td></td></tr><tr><td></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14#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45:12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font size="6"> 抗日烽火燃起,英谈这个小村,再次卷入历史的旋涡。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据地。1940年底,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进驻浆水镇,所属机构分散于各村庄。英谈村成立民兵自卫队,妇女儿童站岗放哨。从抗日年代到全国解放,当时只有二百多口的英谈村,竟有40多名青壮村民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font><p><font size="6">&nbsp;&nbsp;&nbsp; 为了对抗日伪的“华北联合准备银行”发行“准备币”,太行部队建立了“冀南银行”发行“冀南币”。冀南银行分设总部、营业、总务、印刷所。1942年,冀南银行总部迁至英谈,印刷所设在英谈村后山沟里。遗憾的是,这两处革命文物毁于1963年的特大洪水,村民至今只能指认其遗址。</font></p>
15#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46:29 | 只看该作者
<p>▲石头墙、石头房、石头铺砌的街巷。</p><p><table><tbody><tr><td><img src="http://www.xtxcm.com/epaper/ncwb/res/1/20081121/85451227274791868.jpg" alt=""/></td></tr><tr><td></td></tr></tbody></table></p>
16#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48:34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size="7">村落古朴,民居独特</font></strong><p>&nbsp;&nbsp;&nbsp; <font size="6">记得有人说过,经过雨水冲刷的英谈村,宛如一颗嵌在翠绿绒布上的红宝石。的确,红色是英谈村落建筑的主调。这红色,不是大红、深红、艳红,而是浓淡有致、略带花斑的玫瑰红。</font></p>
17#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53:11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font size="6"> 邢台山区,拥有丰富的石材资源,其中微红的岩石,很受太行山民的青睐。因为它是水成岩,具有层次分明、厚薄各异、色彩天然、加工方便等优势。石料层次是自然形成的,不用剖割,不必平洗,有的很厚,有的很薄,各有所用。用同一厚度的石块砌墙,即平整坚实,又美观大方。红石板厚薄均匀,面积可观。一张板可加工成1方以上长方形,几张板就可铺严一间房子的房顶。红石建材还有一个优点,不用涂料粉刷,天然的色调令人舒适,而且永不褪色。这就形成了红色建筑文化,英谈村可谓这种文化的代表作和精品。</font><p><font size="6">  沿村路到达山庄下车,迎面是一座以红石为主的村门,而脚下却是一片稍有坡度的小广场,主要的材料也是红石,人们称之为迎客的天然红地毯。</font></p>
18#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53:45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 村门,也称寨门。英谈村原有村墙,当地称城墙。村墙开三门,东门,南门和北门,在岭上还有两个小门,至今保护完好。<p>&nbsp;&nbsp;&nbsp; 东大门,即村门,门洞用石料砌墙,深约4米。上有阁楼,有石阶可上,上面可以走人。两端连有村墙断垣,所剩无几。南门和北门保留完好。相传此墙历史悠久,现有的为清代大修后的遗物,是咸丰年间村中首富路万福在外经商发财后回村修的。当时参加修城的还有外地来村逃荒的灾民。墙和门洞的建筑材料,均以红石为主。</p>
19#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54:17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 <font size="6">在村中漫游,最令人感到惬意的是脚下的红石路。大街小巷,大都是原汁原味的红石板路。这也是就地取材的结果。</font><p><font size="6">&nbsp;&nbsp;&nbsp; 用红石建房,在邢台山区并不罕见。但像英谈村这样保护完整,上百座建筑呈现清一色的风格,诚属少见。英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红石村”。</font></p><p><font size="6">&nbsp;&nbsp;&nbsp; 一般民居,有一进的,二进的,也有不规则多进的,庭院不大,但简朴无华,舒适实用。沿街都有门楼,进门有影壁,也有四扇屏风的,虽破旧,但气魄犹存。门楼里开正门、旁门,平时走旁门,只有遇到红白喜事,才洞开正门。精致华美的门楼木雕随处可见,窗棂、隔扇的花饰一般采用吉祥图案,形式多样,丰富生动,与古堡式的石墙石壁,形成鲜明对衬。</font></p>
20#
 楼主| xingtaideren 发表于 2009-3-11 16:54:58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size="7">民风纯朴,追求和谐</font></strong><p>&nbsp;&nbsp;&nbsp;<font size="6"> 人们常说:山里人最实在。这句话在英谈村得到充分印证。</font></p><p><font size="6">&nbsp;&nbsp;&nbsp; 作为长期生活在群峦环抱之中的村民,最突出的禀性是和大自然的融合。英谈周围的层峦,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生息繁衍的环境基础,而且还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资源,包括新鲜的空气,甘醇的流水,更不用说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物资。村民决不会忘记,大涝大旱之年,尽管庄稼颗粒无收,而满山遍野的果木树,慷慨无偿地供给村民各种鲜果,柿饼干,核桃须,椽子面,柴树粒,酸枣面。各种可供食用的树叶、野菜也可以帮助人们渡过难关。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传承,英谈村已非常适应周围的一切。</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电力科技网 ( 鲁ICP备09062776号  

GMT+8, 2024-5-3 06: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