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电力科技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力应急指挥系统中电力专业系统与基础支撑系统的应用融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华电之声 发表于 2012-1-19 11: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力应急指挥系统中电力专业系统与基础支撑系统的应用融合

丛树安
东北电力设计院,长春市 130021
摘要:智能控制系统以面向应用为设计原则,通过会场的智能化改造,实现电力专业系统与基础支撑系统的应用融合,使任何人都能够快速的、无障碍的使用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会场控制,并最终满足应急实战中多、快、准的应用需要。
关键词:应急指挥中心;智能控制系统
1引言
近几年来,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用电需求、保障电力生产的安全和电力生产的科学发展,国家电网和各级电力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电网建设。
建设内容除了电力一次系统、二次系统外,也包括了各种基础支撑系统和特点场所。基础支撑系统中包括综合布线系统、拾音及扩声系统、视频采集及显示系统、会议电视及会议电话系统、通信与网络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等。特定场所比较典型的就是应急指挥中心,它基本集成了各个基础支撑子系统。
国家电网公司为此专门制订各种建设规范来指导相关工作。
2应用冲突
总结这些建设工作,我们发现,在提升电力安全生产、全面管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从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电力专业系统(一次系统、二次系统)和基础支撑系统在应用上的冲突。
以应急指挥为例,整个应急过程包括事故发生、事故现场反馈、事故分析处理、与现场和各方的实时互动处理、善后总结这些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基本所有阶段都需要电力专业系统和基础支撑系统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比如“与现场和各方的实时互动处理”阶段,首先要通过“与现场和各方的实时互动”来了解情况、综合各方意见和各专业会商,然后再“处理”。“与现场和各方的实时互动”是通过各基础支撑系统来实现,包括的内容有实现多方通话、现场图像视频采集、图像视频多方共享、专业系统多点展现等;“处理”则是通过电力专业系统来实现。
从以上分析来看,逻辑是非常清晰的,那问题在哪呢?在于配合和协作!两系统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控,而使用基础支撑系统的人员不懂电力专业系统,电力专业人员也很难弄明白各基础支撑系统如何使用。
应用逻辑如下图:

这是一个死结:基础支撑系统采用的多是现成的各种设备,如调音台、均衡器是、视频矩阵、计算机矩阵、多点控制单元(MCU)等,很难改变;而电力专业人员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这些设备的使用,而且随着基础支撑系统的各种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就更不可能了。
对于使用基础支撑系统的各种设备,在现在比较通用的方法是建立集中控制系统(前文也提到)。然而,总结实际应用,发现问题就出在现在的集中控制系统上。现在的集中控制系统又称为中控系统,通过它来控制基础支撑系统的各个设备,分析市场上所有主流的中控系统,他们都是以各个设备为基础单元、集成各设备的基本操作形成的中控系统。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随着设备的增加和升级、中控系统越来越庞大、操作越来越复杂,别说电力专业人员来操作,就是基础支撑系统的专业人员来操作都有一定困难,基本不满足应急指挥过程频繁、大量的操作需要。
所以,解开这个死结,新的思路是建设新的智能控制系统。
3系统设计要求
智能控制系统首先是以面向应用为设计原则,并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a)智能控制系统不仅要对会场各设备实现集成,还要在不影响操作便捷性的原则下,发挥各个设备的各项功能。
b)智能控制系统要具备易扩展性。会场增加新设备时,非专业人员也能够通过简单的配置就将新设备接入控制系统(特殊设备除外)。
c)智能控制系统要能够使控制人员在控制信号前,知道信号的状态,比如投放某路视频信号或者计算机信号前,能先预览此信号是否正常,保证投放的准确性。
d)智能控制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要能够调用别的系统或者给别的系统发送命令,还要支持被别的系统调用。通过和其它系统的联动实现使用者所需要的整体应用。
应用逻辑如下图: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会场的智能化改造,达到任何人都能够快速的、无障碍的使用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会场控制,并最终满足实战中多、快、准的应用需要。
4逻辑分析及架构设计
为了满足设计要求,系统必须从逻辑上突破原有中控系统简单的“硬件接口——界面”两层结构,为多硬件接口兼容、多控制协议兼容、多设备兼容和多应用兼容做好逻辑和架构上设计。
面向应用的设计首先要求系统对于最终的操作员来说屏蔽设备的差别,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设备,对操作人员来说都是“透明”的,他不用知道设备信息、不用知道设备连接,甚至设备的更换对他来说都是不需要的,他用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实现控制需要。
除了“透明”的需要之外,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还需要做到可定制。这里的可定制不是指技术人员通过编程、物理连线等方式实现定制,而是业务人员在系统中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基于应用的可定制。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abbr_dacb22d951b55747aacdbd206e346c5d.doc (130.5 KB, 下载次数: 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电力科技网 ( 鲁ICP备09062776号  

GMT+8, 2024-5-19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