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电力科技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火电建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Gerrard 发表于 2006-11-27 10:2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nbsp;&nbsp;&nbsp;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达4万亿吨,现年开采量达14亿吨,在一次能源中占70%,故火力发电在中国电源结构中始终占主要地位。</p><p>&nbsp;&nbsp;&nbsp; 新中国建立后,大力发展电力工业。首先是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工业基地的火电厂,如鞍钢、锦西、阜新、抚顺、大同、太原等。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行“建设火电站为主”的方针,至1957年末,全国火电装机已达361.6万千瓦,翻了一番。</p><p>&nbsp;&nbsp;&nbsp; 为了发展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在上海和哈尔滨分别建立了锅炉、气轮机和电机制造厂,从捷克引进了0.6和1.2万千瓦火电机组制造技术,从苏联引进了2.5和5万千瓦火电设备制造技术。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火电机组于1956年4月在安徽淮南电厂发电投产;第一台国产1.2万、2.5万和5万千瓦火电机组相继于1958年8月、1958年2月和1959年11月分别在重庆、闸北、辽宁电厂发电投产,从此结束了我国自己不能制造发电设备的局面。</p><p>&nbsp;&nbsp;&nbsp; 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始自行设计制造了10万、12.5万、20万和30万千瓦火电机组成套设备,第一台国产机组分别在1967年2月、1969年9月、1972年2月和1974年11月在高井、吴泾、朝阳、望亭等电厂发电投产。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电力工业率先从美国引进30万和60万千瓦大型火电设备制造技术和大型燃煤电厂设计技术。第一台引进型国产30万千瓦火电机组于1987年6月在山东石横电厂发电投产,第一台引进型国产60万千瓦火电机组于1989年11月在安徽淮南平圩电厂发电投产。时隔33年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机组和第一台国产60万千瓦机组都在同一城市淮南投产,单机容量增长了100倍,这是历史的巧合,也反映了中国火力发电迅速发展的历程。</p><p>&nbsp;&nbsp;&nbsp;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电力工业不仅从美、英、法、德、意、加等西方国家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也从日、俄、罗、捷等国引进设备,兼包并容,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取长补短,使发电设备得以更新换代,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8年末,全国30万千瓦级(包括32万、33万、35万和36万千瓦)的火电机组已投产190台,60万千瓦级(包括50万和66万千瓦)的火电机组已投产20台;总容量在1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厂已达55个(见附表一),全国火电装机总容量已达20988.35万千瓦,为1949年的124.5倍,占总装机容量的75.49%。目前,已建成的最大火电厂为广东沙角总厂(包括A、B、C三电厂,总容量达388万千瓦)和山东邹县电厂(总容量240万千瓦);在建最大火电厂为福建漳州后石电厂,规划容量600万千瓦;在建和筹建的最大火电单机容量为辽宁绥中电厂的80万千瓦机组和上海外高桥电厂的90万千瓦机组。</p><p>&nbsp;&nbsp;&nbsp; 全国火电机组参数由中低压、高压、超高压发展为亚临界、超临界;机组容量从6000千瓦发展到已投运的66万千瓦,火电厂效率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可*性指标均有很大提高。1998年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811小时,发电标准标耗为373克/千瓦.时,供电标准标耗为404克/千瓦·时,厂用电率为7.71%。30万千瓦等级火电机组的等效可用系数(EAF)达87.04%,等效强迫停运率(EFOR)为3.26%,平均连续可用小时(CSH)为1105.32小时,无故障工作小时(MTBF)达1808.22小时。</p><p>&nbsp;&nbsp;&nbsp;&nbsp;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火电发展最快的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至1979年全国火电装机容量为4390万千瓦,至1998年全国火电装机容量达20988万千瓦,即80%是在后20年安装投产的。1979年,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仅有6台,60万千瓦机组没有,百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只有1个。</p><p>&nbsp;&nbsp;&nbsp; 可见80年代开始的近20年,中国电力发展突飞猛进,举世瞩目。这主要得益于正确的改革开放政策:</p><p>&nbsp;&nbsp;&nbsp; 1、改变了由国家独家办电的局面,实行多渠道、多模式集资办电的方针,确立“谁投资,谁受益,按比例用电”的原则。1982年,山东烟台市龙口电厂首创先例,并迅速向全国推广。集资办电如雨后春笋,电力建设资金成倍增长,装机容量大幅度增加。1980年,全国电力基建投资41亿元,当年新增生产能力287万千瓦;1985年即增至96亿元,637万千瓦;1990年达269亿元,1015万千瓦;1995年为833亿元和1528万千瓦;至1998年为1422亿元和1981万千瓦,相当于1980年的34.7倍和6.9倍。集资办电调动了中央、地方和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加快了电力发展。</p><p>&nbsp;&nbsp;&nbsp; 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利用外资办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对外开放政策,建立了沿海14个经济技术开发特区,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管理方法,扭转了以往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局面。1984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建设首开先例,利用世界银行和政府贷款,国际招标施工,引进先进装备和科学管理,创造了优秀高效的世界领先水平,被称为“鲁布革冲击”,震动了全国,迅速推广。外商也看到了中国电力的广阔市场,纷纷向中国投资。与此同时我国还充分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协力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实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BOT、TOT等模式办电,一大批技术和管理较先进的电厂得以建立。自1978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引进外资约237亿美元,建立的电站装机总容量达6234万千瓦,约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22%。</p><p>&nbsp;&nbsp;&nbsp; 3、改革电力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工业一直实行垄断性的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模式,政企不分、粗放经营、管理不严、效率很低。1992年中国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电力工业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改革方针,确立“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基本取向。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宣告成立,1998年3月,电力工业部正式撤销,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性转折。</p><p>&nbsp;&nbsp;&nbsp; 4、依法治电。1995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部《电力法》正式颁布,1996年4月1日开始施行。以《电力法》为龙头,《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小火电机组建设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规定相继颁布实施,建立了依法办电、依法管理、依法用电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p><p>&nbsp;&nbsp;&nbsp; 5、加强管理,提高水平,和国际接轨。自90年代开始,电力生产系统广泛开展了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和创一流活动,抓管理、练内功、求实效,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和企业整体素质,实施新厂新办法,老厂新机制,减人增效,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电力基建系统深入开展了工程优化、贯彻新启动验收规程、消灭质量通病,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和质量认证,达标投产和创造精品等一系列活动,使电力建设工程在确保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合理工期、降低造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并在实行“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p><p>&nbsp;&nbsp;&nbsp; 中国火电发展,虽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如煤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约80克/千瓦·时;电力可*性指标比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较大;电厂用人多,劳动生产率低;火电厂脱硫、脱硝装置均未建立,环保形势严峻。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br/></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电力科技网 ( 鲁ICP备09062776号  

GMT+8, 2024-4-29 18: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