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电力科技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太难找了!绝对珍贵的温总理年轻时代照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mm 发表于 2007-7-24 12: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74年春天张蓓莉怀抱着陈延京的大女儿与丈夫温家宝及孩子在甘肃酒泉

温家宝——1990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mm 发表于 2007-7-24 12:16:42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
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
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温家宝当选国务院总理后在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

  采访陈延京是在山东大学文史楼的传达室里。尽管事先并未预约,
但当他听明我的来意后,还是伸出那双布满厚茧但却温暖的大手,笑
着同我握手。
  陈延京生于1946年,山东济南人。1971年,从济南军区复员,被
选派赴甘肃酒泉地质队,当一名普通的地质员。1979年底,调回山东
老家,继续从事地质工作。2002年正式退休。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又
找了份传达室的工作。在甘肃工作的十年间,陈延京与温家宝“在野
外同住一个帐篷,回基地同在一个办公室”,两人一起经历了那段艰
苦别样的大西北地质工作岁月。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陈延京老人给我回忆、讲述那段岁月时,
脸上露出的是一种沧桑和凝重。
  承“文革”
  之重1971年到1979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后,而甘肃酒泉是
当时中国研制、试验卫星火箭的核心区域。
  “我从济南军区复员后,与另外九名战友———全是党员,而且
在部队表现突出———一起被选派到一个据称是秘密区域的地方。后
来才知道,是去酒泉。”就这样,“政治素质过硬”的陈延京来到了
中国的大西北。
  酒泉地质队当时三四百人,下设分队,每分队三十多个人。分队
下设小组,每组五六人。陈延京被分到了温家宝所在的小组,两人一
处便是十年。
  地质队成员大部分是从地质专科学院毕业的大、中专生,还有部
分是军队转业人员,以及极少数文革中被打倒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人士,可谓是“天南海北”的都有。由于地质勘察情况的不同,小组
人员常有变动。但温家宝和陈延京分别作为该小组的党支部成员却是
固定不变的。所以,陈延京同温家宝“关系最好”
  。当时,全国“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他们所在
的地质队也不可能幸免。“地质队也常有批斗会。”由于以阶级斗争
为纲,地质队的生产工作曾几度受影响。“当时,知识分子被称为‘
臭老九’,有‘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说法”,所以,尽管温家宝是主
动放弃在天津工作的机会,自愿于1968年到甘肃酒泉地质队支援边疆
开发,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温家宝和当时地质队的大部分大专生一
样,不能如愿以偿地尽情开发大西北。“但温家宝的原则性很强,该
做的工作一定要按时完成。”温家宝作为技术负责人,总是在当时形
势允许的范围内,尽力带动大家搞生产;有时甚至自己一个人按原计
划,坚持跑路线,完成原定任务。
  “在文革那种形势下,压力都挺大。”陈延京老人感叹。
  漫漫修远路当时地质力学队的主要工作是到野外跑路线、搞清地
质构造并整理相关资料,为国家矿产开采提供依据。每年开春2月份,
天气转暖时向外跑;12月底,天严寒时才能返回基地酒泉。
  当时地质队物资装备落后,既没车,又没定位仪,交通工具是牦
牛、骆驼和马。上雪山时骑耗牛,进沙漠时骑骆驼,在草原戈壁滩上
则骑马。工作装备是三大宝:地质锤、放大镜、罗盘。地质锤用来采
样石,放大镜用来观察样石质地、纹理,罗盘用来确定岩石构造走向
并辨别方向。
  地质队在基地就定好各分队、各小组全年的任务。每个地质分队
到一块大区域后,各小组分散开,各负责一块小区域,而这块小区域
往往是几座大雪山或是方圆几十公里的大沙漠。
  在山上跑,要爬到四五千米高的地方。通常是山下可以洗凉水澡,
山上却飘雪。有时还有风,如刀割,穿着皮袄皮裤,也常常会冻得抖。
在无边无际的大雪山上工作,必须戴防护镜,否则会得雪盲症,双眼
什么也看不见。在雪地里跑一天,脚都肿起来。回到宿营地,五六个
人又要忙着取冰化水,做饭取暖,燃料是牦牛粪。用高压锅做些稠粥
或米饭,就着咸菜吃下后,便累得上床倒头就睡。晚上还要轮流起来
扫帐篷上的雪,否则帐篷会被大雪压倒。温家宝是技术负责人,每天
返回营地还要整理资料,比别人都晚睡。温家宝还有较严重的鼻炎,
上雪山时常发作,厉害时会晕倒。但当他醒来后,稍作休息,又接着
跑路线。当时同组还有位叫唐广中的人,四十多岁,身体不好,但仍
要坚持上雪山,努力不掉队。
  在白雪皑皑的大雪山上跑路线,最危险的是过河。早上,大家从
营地出发,雪还未融化;但下午返回时,一些冰雪经太阳一天的照晒,
化为冰水,汇成溪流,再汇成大河,夹杂着泥石,滔滔而下,灌满山
谷。“我们邻组一个同志,陕西人,在过河时,骑着的牦牛被河水夹
杂的大石砸倒,人被洪水卷走,连尸体都没找到。
  ”一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温家宝他们小组也遇到了这种“河水”。
山谷里的水不断涨,如果不尽快渡河,在天黑前赶回驻地,大家就只
有被冻死在雪地里。大家一时急得没办法。还是温家宝想出了点子:
把绳子拴在两岸树上,攀着绳过河。温家宝让大家用绳拴住他的腰,
以防不测,手里再拿着一捆绳子,趟着齐腰深的冰冷“河水”,一步
步挪到对岸,拴好绳子,试了试,再攀着绳子返回。一直等到其它队
员都过去后,他才攀着绳,最后一个往对岸赶。快到岸时,大水突涨,
“啪”地一声,将绳从河中间冲断,一下把温家宝冲远。幸亏他腰间
还拴着绳子,大家慌忙七手八脚把他从水中拉上岸。今天想起这件事,
陈延京老人仍心有余悸。
  每年10月份,天气变冷时,地质队便从雪山上撤下来,到沙漠里
去跑路线。进沙漠时,要用骆驼驮进大量的淡水,装在特制的半圆形
大铝桶中,放在营地。宿营地常驻扎在苦水井旁。苦水井是沙漠里一
些渗涩水的井,水可供骆驼饮用和人洗澡。一旦淡水喝完,人也得喝
这涩水。
  每天早上,天还未亮,温家宝他们便早已起床,趁天凉,抓紧跑
路线。一到中午,天便热起来。太阳烤,沙子烫,身上的汗便涌出来,
却接着又被蒸发干。每人都背着盛十多斤水的铝壶,不停地喝,汗不
停地流,又不停地被蒸发掉,只留下满身的盐渍。晚上回到宿营地,
用手抹把脸,扑扑簌簌地掉下来的全是盐渍。下午,阳光不毒了,风
却又起了。沙漠里的大风,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能把人活活埋掉。
大风一起,温家宝便用地质锤敲击着铝壶,把小组的人员喊在一起,
围蹲在骆驼旁,躲避风沙。风一停,抖抖满身的沙,大家又抓紧跑路
线。
  苦中犹有乐地质队的工作艰苦,吃的常常是米饭、稠粥、咸菜。
鲜蔬菜不多,条件好时吃个罐头。温家宝的夫人张蓓莉常烙些大饼,
再弄点其他吃食,让后勤补给人员捎给温家宝。“当然这其中少不了
我的一份。遇到好吃的,五六个人便凑一块儿分吃。”在沙漠时,后
勤人员偶尔会送几只哈蜜瓜,沙漠昼夜温差大,大家便“围着火炉啃
蜜瓜”
  。每逢仲秋节、国庆节,那是在野外“最享受的日子”。后勤人
员会格外弄点好东西,如花生米,有时还有点酒,全组五六人一围坐,
摆上酒菜和饭。先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再背几段毛主席语录,接着便
边吃喝边唱几段京戏,最常唱的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
  。书只有《毛主席语录》和一些专业书,但每组都有一台照相机,
是用来拍地质地貌的,也允许用来拍些生活照。尽管只能照黑白照片,
但在当时已是很稀罕的了。于是,拍照便成了一种娱乐,每到一个新
地方,帐篷一搭,人一凑,就来一张。在雪山上骑牦牛留影,在沙漠
骑骆驼留影,在草原上与牧民合影。而正是这些黑白老照片,让那段
岁月更清晰地定格在了他们心中。
  骑牦牛、骑骆驼也是种乐趣。牦牛上雪山时,不可缺少。“第一
次骑它,要先把它两条后腿绑住,骑上后,再让人松开绑。它会拼命
跳,想把你摔下来,你要抓紧它的毛。只要不被摔下,一会儿,它就
老老实实听你的了。”在野外,有时碰见狼和黑熊,而只要牦牛在,
就能把它们赶走。
  提起打篮球,陈延京很兴奋,“我们还获过奖呢!”每次到野外,
他们小组都要带着篮球,走到山里便找山民打,走到草原便同牧民打,
戏称“打过祁连山,打遍大草原”。温家宝特别喜欢打篮球,在南开
中学时曾是校队主力,在地质队同样是主力。陈延京在军队里打篮球
不错,所以两人同是分队的“首发阵容”。有一年,在青海桃来牧场
跑路线时,正好遇到当地牧民搞运动会。“我们便报名参加篮球赛,
同当地好几支藏民球队打。我们获了个亚军,奖品是一只篮球。
  ”
  孰能无情地质队员年龄在二十三四岁至四十多岁之间,个个都是
家庭的顶梁柱。他们长期在野外跑,通讯条件差,同家联系少而又少。
千里之外,家人的生老病死,自己往往在三四个月后才能知道。陈延
京家在山东,家人写封信,几经周折,到他手里时,已是三个月之后。
而家远在广东、黑龙江的队员就更麻烦了。收到信,知道家里出了事,
自己只能干着急,无济于事。所以绝大多数队员只能憋着劲,等待春
节之时回家探亲一次。
  温家宝张蓓莉夫妇是地质队少有的双职工。张蓓莉家在兰州,是
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同温家宝在酒泉相识相爱。当时,他俩的
工资同普通地质工人一样多,每月56元。温家宝的父母远在天津,母
亲又有病,而温家宝常年在野外跑,所以孝敬父母,养抚子女,操持
家务的担子就都落在张蓓莉的肩上。“张蓓莉做事很利落,大家都喊
她‘一阵风’。”谈起张蓓莉,陈延京树起了大拇指。
  陈延京春节有时不回家,他妻子便带着小女儿来探亲。张蓓莉知
道陈延京的妻子爱吃水饺,便事先做好,叫陈延京夫妇过去一块吃。
除夕夜,温家宝便把陈延京一家喊到他家,陈家三口人,温家宝夫妇
及他们两个孩子,两家七口人一起包饺子,放鞭炮,过新年。
  地质工作充满危险,不时会有队员因公殉职。一遇到这种事,全
分队的队员都自发地帮助其家属。一年,指导员王德春因意外事故牺
牲,留下其妻子和四个孩子,孤苦伶仃。队友们帮助料理后事,并凑
些钱接济他们。温家宝夫妇还把自家的鸭绒被,一些新衣服,送给他
们母子,却把他们留下的脏被褥拿回家,拆洗缝补后,自己使用。在
我们看来,用死人的东西是犯忌讳的,他们却不以为然。以后,每逢
过节、过年,温家宝夫妇总不忘从自家并不多的工资里省出些钱给他
们母子寄去。
  1979年,陈延京调回山东老家。接到通知那天,陈延京正在野外
跑路线。与同小组队友吃了顿简单的离别饭后,陈延京与队友们一一
惜别,大家送出了好远。
  温家宝已于1978年被任命为地质队政治处负责人,留守基地。陈
延京从野外赶回到酒泉基地,温家宝夫妇便忙帮他收拾行李。临行前
夜,温家宝收拾了一桌饭菜,有当时很难弄到的花生米,还有点酒,
喊陈延京过去,一起吃离别宴,结束时已是深夜。
  第二天中午,温家宝用自己那辆陈延京常带他去医院看鼻炎所骑
的自行车,把陈延京送到火车站。就这样,陈延京背着重重的行囊,
背着张蓓莉给烙的几张大饼和送给他孩子的几件新衣,背着十年队友
的嘱托,与温家宝告别,挥手不止,依依不舍,直到火车缓缓驶出酒
泉火车站。
  烙印今天,酒泉地质队依然跋涉在中国的大西北,他们的设施装
备、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早已有了极大改善,远非当年能比。
  温家宝在任国务院副总理其间,曾回到当年所工作的地质队视察,
并与地质队员们打了一场篮球赛,他依然“很灵活,很健壮”,不减
当年气势。
  当年风华正茂的队友们,如今大都届耳顺之年,虽然天各一方,
难以再聚,但大西北艰苦环境中曾经的同舟共济,让他们拥有了一种
永不停息的友情。然而那段岁月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友情,不仅仅是
回忆。
  1986年,温家宝出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陈延京去北京探望他
们。饭后,陈延京与温家宝一家聊天闲谈时,发现温家宝儿子的鞋已
经很破旧了,说这鞋应该换一换了。“换新鞋可以,可得先把我这双
鞋再穿破了。”温家宝指了指自己脚上那双半旧的皮鞋,对儿子说。
  大西北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烙下这特有的烙印,或深或浅,
或隐或显,却不可磨灭。

3#
 楼主| mm 发表于 2007-7-24 12:20:38 | 只看该作者
温家宝之女-左(温如春),温家宝夫人-中间(张蓓莉)教授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电力科技网 ( 鲁ICP备09062776号  

GMT+8, 2024-4-26 12: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