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电力科技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化验分析安全防护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Eric 发表于 2006-11-14 13:2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有机化合物</p><p>某些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的毒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有机化合物与人们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在化验室中除了被直接测定的有机化合物外,在化验分析中也常用有机化合物作溶剂,萃取剂,掩蔽剂和显色剂等。所以有必要了解其毒性。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就其毒理作用来说,比无机化合物更为复杂。有机化合物的毒性,不仅与形成它的元素有关,而且也与其本身的化学构型有关,因此可以认为有机化合物是以烃类为主体的,可根据其所引入的各种取代基团的种类来粗略判别其共同的毒性。</p><p>★ 脂肪卤代烃</p><p>脂肪族卤代烃的化学活性及其对人体的作用,远较脂肪烃强。短期内大量吸入这类蒸汽都有麻醉作用,主要抑制神经系统。此外,这类化合物尚刺激粘膜、皮肤以至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已经肯定碘代烃类及溴代烃类的毒性很大,氯代烃类对肝、肾、心也均有较大的毒害。对肝、肾有毒害的物质有: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乙烷、二氯乙烯、碘仿,碘乙烷、四氯乙烷等。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毒物。</p><p>◎ 氯甲烷 无色气体,有极微弱的芳香气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刺激、麻醉作用,并能损害肝和肾。人吸入1克/米3以上的氯甲烷即产生急性中毒。其症状是头晕、恶心、呕吐,严重的抽搐,血压上升,昏迷等。</p><p>◎ 氯仿 氯仿即三氯甲烷,为无色液体,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并可造成对心、肾、肝的损害。人口服最少中毒剂量为28克。麻醉阈70~80克/米3,在浓度为120克/米3时连续吸入5~10分钟即死亡。氯仿遇紫外线和高热可形成光气,光气有剧毒。所以在储存的氯仿中加1~2%乙醇以消除可能生成的光气。</p><p>◎ 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为无色液体,有轻度麻醉作用,对内脏,特别是肝和肾有严重的损害。一次吸入高浓度的四氯化碳,即引起麻醉并很快发生肝脏和肾脏的损害。乙醇能促进人体吸收四氯化碳,起着增毒作用:人吸入0.15~0.20克/米3的四氯化碳就要引起恶心、呕吐和消化障碍。吸入0.21~0.78克/米3会感觉极度疲乏,脸色苍白及肠胃道障碍。吸入大量高浓度四氯化碳要引起急性中毒,中枢神经受抑制立即意识不清,抽搐,昏迷,以至迅速死亡。</p><p>急救措施同一般急救处理,并让患者离开现场。眼和皮肤受损害时,可用2%小苏打水冲洗。</p><p>★ 芳香烃</p><p>芳香烃有刺激作用,液态芳香烃接触皮肤和粘膜能引起皮炎,高浓度芳香烃蒸汽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大多数芳香烃化合物都对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少数会损害造血系统。</p><p>★ 苯</p><p>急性中毒,出现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如多汗、心动过速或过慢,以及血压波动等。</p><p>慢性中毒:常见的有神经衰弱症和造血系统的损害,血细胞数持续下降,随后血小板减少,出现出血倾向。</p><p>严重中毒呈现红细胞成熟障碍,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如皮肤长期接触苯,会发生皮肤干燥,发红,出现疱疹,湿疹等。</p><p>急性中毒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吸氧,送医院治疗。</p><p>★ 酚 酚浓度低时能使蛋白质变性,浓度高时能使蛋白质沉淀,故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损害,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人口服致死量为2~15克。酚的危害以皮肤灼伤为多见,如酚的热液溅到皮肤上除引起烧伤外,并由皮肤吸收中毒。误服者引起口腔、咽喉强烈的灼烧,腹痛,瞳孔放大或收缩。重者会引起胃肠穿孔,数小时后休克死亡。酚溅入眼内,立即引起结膜和角膜灼伤,坏死。长期吸入低浓度酚,会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加,腹泻和神经系统的症状。</p><p>★ 急救措施:</p><p>◎ 将酚污染的衣服立即脱去,用浸过甘油、聚乙二醇或聚乙二醇和酒精混合液(7:3)的棉花抹去皮肤污染物,至少抹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p><p>◎ 误服中毒者,应立即口服蓖麻油或其它植物油15~30毫升,使之随即吐出。如催吐失败,应立即用温水洗胃(每次300~400毫升)反复洗吐。如不能及时洗胃,则口服蛋白水同时给以硫酸钠15~30克加足量水冲服。</p><p>◎ 皮肤烧伤时用饱和硫酸钠溶液湿敷。</p><p>★ 致癌物质</p><p>某些物质能在—定条件下诱发癌症,被称为致癌物。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用某些化学物质对动物致癌作了大量实验研究,并且对患癌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某些化学物质确有诱导致癌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致癌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根据某些动物诱癌实验和临床观察统计,肯定以下一些化学物质有较明显的致癌作用;多环芳烃、3,4—苯并芘、1,2—苯并葸、以及亚硝胺类、氮芥烷化剂、a—萘胺、p—萘胺、联苯胺、芳胺、黄曲霉素、砷、镉、铍、石棉等。所以在操作这些物质时必须穿工作服,戴手套和口罩,以免侵入体内。</p><p>◆ 常见外伤的急救</p><p>★ 烧 伤</p><p>烧伤也称为烫伤或灼伤,它是由灼热的液体、固体、气体、电热、化学物质或放射线等所引起的损伤。</p><p>烧伤的伤势一般按烧伤深度不同分为三度,烧伤的急救办法应根据各度伤势分别处理。</p><p>◎ 一度烧伤:只损伤表皮,皮肤呈红斑,微痛,微肿,无水泡,感觉过敏。如被化学药品烧伤,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除去残留在创面上的化学物质,并用冷水浸沐伤处,可减轻疼痛,最后用1:1000新洁而灭消毒,保护创面不受感染。</p><p>◎ 二度烧伤:损伤表皮及真皮层,皮肤起水泡,疼痛,水肿明显。创面如污染严重,先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再以1:1000新洁而灭消毒,不要挑破水泡,用消毒纱布轻轻包扎好,请医生治疗。</p><p>◎ 三度烧伤:损伤皮肤全层,包括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创面呈灰白色或焦黄色,无水泡,不痛,感觉消失。在送医院前,主要防止感污和休克,可用消毒纱布轻轻包扎好,给伤者保暖和供氧化,必要时注射吗啡以止痛。</p><p>烧伤面积实际比烧伤深度更重要,成人烧伤面积在15%以下的二度烧伤都列为小面积烧伤。伤势较轻,一般可不必住院治疗。超过15%者,都作为大面积烧伤,即使是一度烧伤也是严重的。特别是化学药品烧伤,常伴随化学中毒现象,给创口治疗和痊愈增加了困难。遇到这种事故,应及时抢救并速送医院治疗。</p><p>★ 炸 伤</p><p>化验工作中常因剧烈反应,或做加压(减压)试验时容器耐压不够而发生爆炸,也可能因室内空气中含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范围遇火发生爆炸。爆炸时可能将人炸伤或烧伤。其急救措施基本同烧伤处理。但炸伤后伤口往往大量出血,这时应立即将伤口上部扎紧,防止流血过多。如发生昏迷、休克等,应进行人工呼吸,给氧,并送医院治疗。</p><p>★ 电 击 伤</p><p>电击伤俗称触电,是由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损伤。若电压很高电流很强,全身肌肉发生强烈收缩,有时可使身体弹离电源,这样可减轻损伤。但手掌触电时,因引起手指屈曲,会抓住电源不放,增加触电时间,造成严重休克,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等。急救时首先使触电者脱离电源,为此可拉下电闸或用木棍将触电者从电源上拨开。当心别把触电者摔伤。断开电源后,检查伤员呼吸和心跳情况,若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对心跳亦停止者要同时进行心脏挤压。触电处的皮肤常因高热火花烧伤,要防止感染。</p><p>电击伤比较轻微者,很快能恢复健康,重者必需请医生治疗。</p><p>应该注意,触电者在进行急救时,一般不要注射强心针和喝兴奋剂。</p><p>★ 化验室的一般安全常识</p><p>◎ 所用药品,标样,溶液都应有标签。绝对不要在容器内装入与标签不相符的物品。</p><p>◎ 禁止使用化验室的器皿盛装食物,也不要用茶杯、食具盛装药品,更不要用烧杯当茶具使用。</p><p>◎ 稀释硫酸时,必须在硬质耐热烧杯或锥形瓶中进行,只能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边倒边搅拌,温度过高时,应等冷却或降温后再继续进行,严禁将水倒入硫酸中。</p><p>◎ 开启易挥发液体试剂之前,先将试剂瓶放在自来水流中冷却几分钟。开启时瓶口不要对人,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p><p>◎ 易燃溶剂加热时,必须在水浴或沙浴中进行,避免明火。</p><p>◎ 装过强腐蚀性、可燃性、有毒或易爆物品的器皿,应由操作者亲手洗净。</p><p>◎ 移动、开启大瓶液体药品时,不能将瓶直接放在水泥地板上,最好用橡皮布或草垫垫好,若为石膏包封的可用水泡软后打开,严禁锤砸,敲打,以防破裂。</p><p>◎ 取下正在沸腾的溶液时,应用瓶夹先轻摇动以后取下,以免溅出伤人。</p><p>◎ 将玻璃棒、玻璃管,温度计等插入或拨出胶塞、胶管时均应垫有棉布,且不可强行插入或拨出以免折断刺伤人。</p><p>◎ 开启高压气瓶时,应缓慢,并不得将出口对人。</p><p>◎ 禁止用火焰在煤气管道上寻找漏气的地方,应该用肥皂水来检查漏气。</p><p>◎ 配制药品或试验中能放出HCN、NO2、H2S、SO3、Br2、NH3及其它有毒和腐蚀性气体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p><p>◎ 用电应遵守安全用电规程。</p><p>◎ 化验室中应备有急救药品、消防器材和劳保用品。</p><p>◎ 要建立安全员制度和安全登记本,健全岗位责任制,每天下班前应检查水、电、煤气、窗、门等,确保安全。<br/>&nbsp;</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电力科技网 ( 鲁ICP备09062776号  

GMT+8, 2024-5-5 20: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